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山西史地:朔州所辖“一市二区三县”名称来历一览

2022-10-07 14:34:47 3840

摘要:朔州古称“马邑”,在历史上自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开边以来,一直是桑干河上游盆地,与大同、应县、蔚县、宣化(张家口)并重的军事重镇,它们共同构成了晋、燕两地北部与塞北草原相接处的要冲型据点,构成了汉长城与明长城以内的重要防线。全国行政区划查询平台...

朔州古称“马邑”,在历史上自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开边以来,一直是桑干河上游盆地,与大同、应县、蔚县、宣化(张家口)并重的军事重镇,它们共同构成了晋、燕两地北部与塞北草原相接处的要冲型据点,构成了汉长城与明长城以内的重要防线。


全国行政区划查询平台所示朔州市所辖区县市区划示意图

朔州作为一个地级市始于1989年,1993年形成如今的规模,自2018年行政区划调整以来,现在下辖【朔城区】、【平鲁区】、【应县】、【山阴县】、【右玉县】、【怀仁市】,一个县级市、两个市辖区、三个县,共计六个区县级行政区。那么,朔州所辖“一市二区三县”的名称究竟有怎样的渊源呢?且看寒鲲为您一一道来:

山西省朔州市所辖区县市地理位置示意图

朔城区:北方之城

【朔城区】是朔州市政府所在地,它作为一个区县级城区,在历史上先后经历过马邑县(秦汉魏晋)、招远县(北齐北周)、鄯阳县(隋唐辽金元)、马邑县(明清)、朔县(1912-1989)等五个曾用名。1989年朔州正式从雁北地区单另划出成为地级市,由于地级市层级已经被叫做朔州了,区县级的【朔县】也便改名为【朔城区】,从渊源上讲,【朔城】之名是受到【朔州】之名影响的。

【朔】字本身有【北方】之义,【朔州】、【朔县】、【朔城】从含义上讲便是【北方之地】的含义。我们在诗词里,尤其是边塞诗里,常常见到【朔气】、【朔风】、【朔方】之词语,便是【北风】、【北方】之义。


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寒鲲拍摄)

应用在地名上的【朔】,最早的一个要数【朔方郡】,【朔方郡】是公元前127年卫青、李息率军攻取河套平原后,汉武帝在今日的内蒙古自治区的磴口、乌拉特、巴彦淖尔、五原一带设置的郡级政区,这一带在地理上如今被称为【后套】,与呼和浩特、包头所在的【前套】相对。由于这一地区刚好位于汉帝国京兆长安的正北方,所以被取名为【朔方】。【朔方】后来在北魏时期演化为【朔州】,是北魏政权在从旧都盛乐迁都平城后,在盛乐设置的【州级政区】,此时的【朔州】州城也即盛乐古城,在今日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一带。到了北魏之后的北齐(550-577)时代,【朔州】之名才迁往今日的朔州市区,并且成为【朔州】在北齐以后1400多年间的名称。

平鲁区:平定鞑虏

【平鲁区】位于【朔城区】北部,在明代正是外长城沿线的一处边防卫所分布地。【平鲁】原名【平虏】,也即1481年由明王朝设置的【平虏卫】,【平虏】二字,也即【平定鞑虏】之义。明前期的长城沿线始终处于蒙古瓦剌部与鞑靼部的袭扰之下,所以这个时期设立的军事卫所,大多都有浓烈的军事斗争意味在里面。

明代平虏卫的位置——图片来自大同市博物馆展板

清朝建立以后,满清统治者总觉得【虏】是指自己,【平虏】之名显得很不合时宜。1725年,清朝雍正皇帝在长城沿线推行“撤卫改县”,把清王朝不再需要的军事卫所改制为县级政区,这才把【平虏卫】改制改名为【平鲁县】,用同音不同义的【鲁】字取代了【虏】字。

右玉县:大同右卫+玉林卫

右玉县的得名,与【平鲁区】因为【平虏卫】得名一样,也是来自明代的长城沿线卫所名称。不过,右玉之名不仅来自卫所,而且还是来自两个卫所的合并,也即【大同右卫】与【玉林卫】合并之后,各取一字,这才被称为【右玉】。

公元1392年,正处于洪武末年的明王朝在边防重镇大同府内设置了【大同左卫】与【大同右卫】两个【卫】级军事组织,分别负责大同府及府城周边地区的军事防务工作。公元1410年左右,【大同右卫】改驻原【定边卫】驻地,也即今天右玉县的右卫镇。公元1449年,受土木堡之变的影响,原本驻扎在今呼和浩特一带的【玉林卫】也被内迁了过来,二卫同城而治,合称【右玉林卫】,简称【右卫】,右卫镇因此得名。

玉林卫与大同右卫在明代大同府诸卫所中的位置示意图

清军入关后,明王朝的卫所制度基本废置,但边镇要塞依然受到重视,康熙征讨噶尔丹时便于1692年派八旗兵驻防右卫城等长城沿线城塞。公元1725年,雍正君臣推行“撤卫改县”政策,彻底终结了【卫所】的存在,取【右卫】、【玉林】各一字的【右玉县】因运而生,并沿用至今。

怀仁市:致敬怀仁可汗骨力裴罗

【怀仁】之名始于公元940年左右,【怀仁县】系契丹政权接收了石敬瑭所割让的幽云十六州后,从云中县(今大同市区一带)析置出来的两个县之一,另一个名叫【奉义县】,位于今大同市东北部。【怀仁】与【奉义】分别是公元8世纪中期促成回鹘崛起的可汗骨力裴罗之【王号】(奉义王)与【汗号】(怀仁可汗),契丹政权同时设立【怀仁】【奉义】二县,应有向两个世纪前的草原霸主致敬的意味在里面。

辽代大同府下辖的怀仁、奉义二县位置示意图

毕竟契丹此时正如骨力裴罗时代之回鹘一样,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而且骨力裴罗是亲唐助唐的草原霸主,用骨力裴罗的尊号(奉义王、怀仁可汗)命名刚刚接收自中原政权的新领土上的新置县份,有助于契丹统治者招揽新领土上汉民的民心。至少把自己打扮成了曾经助唐挫败突厥的回鹘可汗骨力裴罗,总比直接作为新征服者出现要柔和地多。


应县:南北两山相应

应县在汉代名唤【剧阳县】,在唐辽金元时期名唤【应州/金城县】,直到1375年省并州县,才结束了金城县的历史,将【金城县】并入【应州】。【州】这个层级的行政区划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应了不同的层级,汉末魏晋时期的【州】相当于今天的【省】,南北朝、隋唐、辽金元时期的【州】则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明清时期的【州】分为【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直接归【省】管辖,是一种比【府】次一级,比【县】高一级的存在,约等于今天的【省直管县级政区】,【散州】则归【府】管,约等于今天的【地管县级市】。【应州】在唐末、五代、辽金时期,尚且还是一个管辖着金城、浑源二县的【州】,但在元代则变成了只管辖金城一县的【州】,明清时期则变成了无下辖县的【州】。在民国初年的行政区划改革中,“废州为县”是一个普遍推行的政策,【应州】便在此时成为了【应县】,并沿用至今。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寒鲲拍摄)


应州与应县之“应”,是因为原金城县、今应县城在四个方向上均有山岭,西北是历史上曾被称为黄瓜堆、黄花岭的丘陵——黄花梁,西南则是拔地而起的天险——雁门山(古成勾注山),东南则是分隔桑干河流域与滹沱河流域的恒山山脉,东北则是分隔大同与浑源的六棱山,四处山岭隔金城而相呼应,所以在唐末便定名为【应州】了。


山阴县:山的北边

中国的地名有一大规律,凡是处于某个山脉北面的地名,因为刚好是北半球的背阴面,往往地名中会带一个【阴】,而山脉往往与河流平行,所以山脉的北面,往往也是河流的南岸,所以连带着也把【河流南岸】称为【阴】,与此相反,则是【阳】。概括起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比如,【华阴】便是指【华山北面】,【淮阴】便是指【淮河南岸】、【江阴】便是指【长江南岸】,【山阴】自然是指【山的北面】了,具体而言,【山阴县】位于恒山西脉的复宿山与雁门山以北,因而得名【山阴】。

历史上的【山阴县】,最著名的莫属原本位于今绍兴地区的【山阴县】,也就是那个王羲之作序的;兰亭雅集之处所在之【会稽山阴】(会稽山的北面),而且这个【山阴县】自秦至清,基本上都叫【山阴】,直至1912年才被民国政府废除并并入当时的会稽县之中。而朔州市所辖的这处【山阴县】,其实远比【绍兴山阴】要晚得多,最早是在金朝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方才命名的,这才一路沿用了下来。

欢迎关注头条号@寒鲲,获取更多历史干货知识

配套阅读:

山西史地:大同市下辖各县区现行名称的来历

山西高原的山川架构

山西史地:晋南地区的历史定位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