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孙莱芙 山阴地处大同盆地南部,东南边缘是恒山支脉翠微山,西北部是洪涛山,中间形成北东——西南向槽型盆地,地形为东北向西南倾斜,整个地势南北高,中间低。 远古时期,从现今的山阴、应县、怀仁直至大同,整个桑干河流域,海拔1200米以下都...
文/孙莱芙
山阴地处大同盆地南部,东南边缘是恒山支脉翠微山,西北部是洪涛山,中间形成北东——西南向槽型盆地,地形为东北向西南倾斜,整个地势南北高,中间低。
远古时期,从现今的山阴、应县、怀仁直至大同,整个桑干河流域,海拔1200米以下都是湖水。
景帝后元三年(前154年),景帝刘启登馒头山观察地形,部署开发黄水河。这说明大面积的湖水已经消退。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划分全国为13州,该境域大部分为并州刺史部雁门郡,汪陶县(在今山阴西南)属雁门郡辖治,这是山阴历史上最早的建置。
汪陶的遗址一直未能被发现,有人说在故驿,有人说在山阴古城东,有人说在岱岳。为何找不到呢?先看下面的史实: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忠州城(今故驿古城)被大水淹没,官署民房俱废,居民死伤殆尽。
故驿古城为何被淹?有很多因素,首先是它在夏屋山之阴,正对着现在的沙家寺水和南口前水。建城之时,必然就地取材,于城南的边山阶地和山麓缓坡上砍伐了不少树木,遇到特大的暴雨山洪后,焉得不灭?
山阴之南,古昔就有湖水。《水经注》载:“又东北,左合夏屋山水……长津委浪,通接两湖……池北对汪陶之故城南,故曰南池也。”
夏屋山水即指山阴南山诸峪之水,共同汇至南州庄附近洼地,与黄水河集成泽泊,故驿古城在南池东边,它们同时被洪水所冲毁,最后导致掩埋干涸。
汪陶之故城命运也该如此,它在南池之北。南池决口之后,泥石流顺理成章地摧毁了它。有人可能会说,古人为何把它建在南池之北,难道不懂得其中的危险吗?我们说,对于生态恶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不用说前人,就是当代,我们也很难预知具体的灾祸。
汉代的山阴南山,生态情况如何,史书并没有确切记载。但是明代的山阴雁门关一带高山,成片林还不少,为明前期“马邑八景”之一,曰“雁门耸翠”。明初胡希颜《雁门关》诗云:“碧树烟花入翠微,林深山险无行处。”
山阴旧城南30里,沙家寺村后南山,是代县的草垛山(主峰2426米)、馒头山(主峰2396米),明代林木还较茂密。如明初期《春尽登香山》诗云:“石径穿云苔正滑,林峦暮雨蕨正肥。”从此可以看出,那时的山阴南山森林植被也还茂盛。
那么,汉代的汪陶县其后怎么就弃下一座故城,金后期贞佑二年(1214年)升格的忠州为何在140多年后被洪水冲毁?
原因是这里暴雨遽至,山高水急,立地条件相当脆弱。汪陶县必然是受到了威胁,废弃了;而忠州城在建造时继续砍伐缓坡上的树木,为突如其来的洪水留下通道,被掩埋了。
另据专家考证,《魏书》里记载的弥泽,后世民间传说之晋阳湖应在今山阴刘家岭为中心的滩洼地,这也是一处很大的泽泊。
岱岳之地,元代称作“大狱”。起因于忽必烈即位后,大兴屯垦。大德四年(1300年),“以西京黄花岭等处土颇广,发军民九千余人立屯开垦。”到至大四年,黄花岭又“新附屯田军一千人”。到仁宗时屯田稍减,但黄花岭等处屯田总管府还有军4020名、民5945丁,仍保持元初万人左右之屯垦规模。
这些屯垦的军民,动辄逃跑。劳动时有人看管,收工后便集中在“大狱”,防止其逃跑。因为此处一面靠山,三面环水,正是理想的监管之地。
岱岳东这片泽泊的形成,与夏家窑、兰家窑西北的山阶坡地是密不可分的。在山阴平川和西北部洪涛山前,是海拔1200~1400米的丘陵地带。它地面开阔,波状起伏,坡度较大,冲沟发育。万千年来,洪涛山上风化的石头、洪水冲刷的石头,不断由大到小、由粗及细,从山脚一直铺到盆地,构成了本县土地的三种类型,这就是丘陵、洪积倾斜平原与冲积平原。
历史上的洪涛山基本上是荒山秃岭,所以洪水不断。洪水夹带的大量泥沙在汹涌的桑干河的阻挡下沉积下来,形成了河水和洪水的外围,如此便产生了洪泽与晋阳湖。
大量泥沙向下冲积,必然使得桑干河道向东推移。就在民国时期,桑干河的主河道还经过麻疃、刘家岭、岱岳、王庄、高山疃、河头,循着黄花梁的南边流过,现在它已向东南移动了十几里。
历史上,山阴的重心一直在桑干河之南、翠微山之阴,如汪陶、河阴、忠州,其城址当在南山丘陵区或稍下之地。河阴和山阴不仅仅是两个县名,而且也概括了本县地域之特点。有人把汪陶县旧址安放于现今的岱岳,是对古今地理之变化的不甚了然。古昔岱岳三面环水,它西北大面积的山区又非本县属地,偏居一隅,置县所为何来?
今天,同蒲铁路横穿岱岳,它居于山区和平川之间,西有黑山阻挡洪水,北枕山梁,可以四面发展,确实是目前山阴县城的最佳选址。地理是变化的,历史是发展的,但这已是后话了。
东汉末年,中原大乱,汉民多离弃南逃,不少城池虚废。北魏末年,各地起义风起云涌,“恒代而北,尽为废墟”。此时的汪陶已废,所以《水经注》里面称“汪陶故城”。
后唐时,930年辽兵攻陷寰州,接着攻克河阴。金代设朔州,领鄯阳、马邑、广武(今山阴旧广武城)三县。金大定七年(1167年)将河阴县改为山阴县。贞佑二年(1214年)将山阴县升为忠州。元末再置山阴县于今山阴古城。
明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南山诸峪之水时有暴涨,巡抚王越“开西伯渠,东注于白泥河,以杀复宿山诸峪水涨之害。”此时黄水河流域的森林已毁坏“净尽”,水情恶化,经常泛滥。举例来说,明正德年,该河流经山阴城北半里,到明天启年(1621年-1627年)则已在山阴城南矣。
古昔山阴就是这样,中间低洼,南北皆有泽泊,暴雷急雨,城无定所。作为雁北之门户,它常覆三军,尸骸遍野;频繁易帜,灾害不断,故民风强健。
(来源: 朔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