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7 14:30:16 | 浏览:1370
上图:右玉县马营河村村民在植树造林(资料照片)。
下图:右玉县马营河村附近的人工林(2020年7月21日记者曹阳摄)。
新华社发
“70多年坚持不懈治沙造林,右玉在全县域实现了宜林荒山全部绿化,实现了‘绿起来’的‘上半篇文章’。下一步,我们要带领全县人民接续奋斗,做好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的‘下半篇文章’。”日前,谈到将如何接力好“右玉精神”,实现新发展目标时,山西省朔州市委常委、右玉县委书记张震海表示,要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良好生态环境,走好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之路,让右玉人民在共建美丽右玉、共创美好生活中共享绿色发展的红利。
70多年久久为功荒漠变绿洲
与共和国同龄的王明花,出生在右玉县风沙最严重的黄沙洼边上的水泉头村,打小记忆中的家乡经常是黄沙漫天的情形。的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右玉县,土地沙化率高达76%,每年八级以上大风天长达3个月……王明花说,那时的黄沙洼就是一个“大狼嘴”,长40里、宽8里的移动沙丘随时都可能吞噬她的家。
一把铁锹两只手,干罢冬春干夏秋。为了保卫家园,王明花从小就在大人们的带领下与黄沙战斗。因为能吃苦、干活快,17岁时她被选为村里的妇女主任,成了防风治沙、绿化家乡的一个主力军。
一次不行就再种一次,一年不行就来年再种。前后持续8年时间的“三战黄沙洼”是右玉县治沙史上最为艰巨的一场大战,王明花一直战斗在最前线。她与姐妹们组成突击队,并定下明确目标:每人每天种树100棵。“沙地栽树,首先得多浇水。”王明花说,为了完成任务,她们每天天刚亮就上山,轮流到二里地外的康岔沟去挑水,一天下来,肩头压得全是血泡。采访中,记者从王明花的眼睛里,仿佛仍能看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89年,24岁的云南姑娘余晓兰随当兵复员的丈夫回到右玉县南崔家窑村。当时,虽然经过多年治理,右玉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但与青山碧水的家乡相比,呼啸的狂风和满眼的苍凉仍给她带来极大的落差。面对贫困的现实生活,余晓兰流过后悔的泪水,但最终选择留了下来。1992年,她抓住县里“开发四荒”的机会,和丈夫承包了南崔家窑村4000多亩荒山、荒坡和门前30亩乱石河滩,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幸福的生活。
从挥起锄头凿成第一个树坑起,余晓兰和丈夫用了30年时间,硬是让这片荒山换了“颜色”:他们开山取石围堰,拉土垫地平田,将30亩乱石河滩改造成坝滩地,并在荒山坡上栽下松树60余万株。
光治理荒地不行,还需要找到致富的途径。余晓兰利用自己掌握的果树知识,栽种果树3万余株,并办起了家庭林场。看着自己亲手植绿的山坡,余晓兰开心地说:“真希望能把这里变得像自己的家乡云南一样美丽。”
正是因为有无数像王明花、余晓兰这样立志改变右玉面貌的人,70多年来,右玉人硬是把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今天的“塞上绿洲”,林木绿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26%提高到了现在的56%,并孕育形成了宝贵的“右玉精神”。
好生态带出富民产业
十万亩智能牧场富农民,百万只有机羔羊乐市民。返乡创业10年,张宏祥带领乡亲们形成了从万亩牧草种植到有机生态养羊,再到把美味的有机羊肉端上老百姓餐桌的“农牧一体化”全产业链。谈到下一步发展目标时,张宏祥自信地说:“要让家乡的每一亩土地都实现现代化,让家乡的牧羊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1978年出生的张宏祥,大学毕业、在城里挣着高薪,一直是家乡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2012年,怀揣“让家乡的土羊倌变成职业牧羊人”的梦想,他回到家乡张千户岭村,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修路、打井、建羊舍、买羊羔……不到一年时间,山坡上就跑满了白花花的羊。随后,张宏祥又通过流转周边土地,建起了18000亩的自由牧场,种植燕麦草、谷草7000多亩,年出栏两万只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右玉羊”基地,年产值上亿元。如今,张宏祥的全产业链综合生态产业园,是山西唯一一家完成羊肉全过程有机认证的企业,直接解决村里80多人就业,还带动周边10余个村庄的1000余名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沙棘树有耐旱、抗风沙等特性,曾为右玉县水土保持和生态绿化作出过巨大贡献。为了把沙棘培育成农民持续增收的财源,近年来,右玉县对沙棘林进行科学的改造管理,不仅提高了产量,也方便了采摘。沙棘果成了百姓致富的“金果果”,农民增收多了一条途径。
“这两年沙棘长势好,行情也好,采摘季节一个人一天可收入300元。”曹满说。他是右玉沙棘研究所所长,1984年大学一毕业就在右玉从事沙棘研究工作。他参与合作的“右玉县野生沙棘改造技术的研究”项目,让当地的野生沙棘果的产量提高了7倍。
为了让农民将沙棘果卖上价钱,2011年,曹满创办了塞上绿洲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沙棘果加工。在他的带动下,右玉县已发展起14家沙棘加工企业,每年可加工沙棘果约8000吨,年产值达两亿元左右。
如今,右玉的绿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拥有75万只羊、35万亩小杂粮、4.2万亩多样化种植和20多家绿色农业龙头企业的绿色产业体系。“右玉燕麦米”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右玉羊肉成为山西省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畜产品。此外,厚植数十年绿化植被沃土之力,右玉县还发展了30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打造10亿元中药材产业。2020年右玉县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1万多元,是2014年的4.6倍。
生态产业推动绿色发展
南有平遥国际摄影展,北有右玉油画写生季。在右卫古城北大街上,一座由旧粮站改造成的油画写生基地被形象地取名为“右卫艺术粮仓”,如今这里是中央美院、中国油画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全国数十家高等院校的写生基地。“这几年,每年来写生的学生有1000多人,参观人次在40万以上。”右玉县文联主席郭虎说,右玉特有的黄土丘陵地貌、四季迥异的色彩和浑厚雄伟的长城古堡,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四方来客带动成立了10家民宿旅馆、两家画材销售商,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近3000人,增收5000多万元。
骏马在绿树环绕的赛道上奔腾,观众的欢呼呐喊成为这座塞上小城的别样风景。从2017年开始,右玉县玉龙文体产业园每年5月至9月的每个周六下午开始常态化举办国际赛马公开赛,实现了育马、赛事、拍卖马、人才培养全产业链发展。常态化赛马和马匹拍卖极大促进了右玉县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每年能吸引国内外游客20万人次,拉动餐饮、住宿、购物等消费3亿多元。
为延伸马产业链条,增加游客的体验度,投资9.5亿元、以马文化沉浸式体验为核心特色的二期工程“马世界主题公园”项目已正式启动,届时将形成“生态+赛马+体验+低空观光”新兴产业形态,可带动周边区域经济总量增长27亿元以上。右玉朝着打造中国赛马界知名的繁育中心、训练中心、交易中心和赛事中心迈出了坚实步伐。
此外,国家青少年足球夏训基地、晋西北云计算数据中心、杀虎口和右卫古城文旅开发、三十二长城项目……一大批具有鲜明区域文化和生态特性的新兴产业项目,成为右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
(本报记者 李建斌)
牛心山位于右玉县牛心堡附近,此山海拔1604米,在右玉县城小南山能清楚的看到尖尖的牛心山,被摄影人称为右玉的富士山,当地人形象地将此景称为“牛心孕璞”。牛心山周边林草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了秋天这里风景如画。奇特的火山地貌、旖旎的风光吸引
右玉县全面启动“城市双修”工作以来,坚持以“补短板”的原则安排项目、以“高品质”的标准抓好监管、以“促长效”的理念深化成果,多措并举,有力有序推进城市双修,不断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城市更美。在右玉县广茂南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金秋九月,记者走进右玉县杨千河乡旺家窑村的千亩张青谷种植基地,放眼望去,谷穗金黄,金光闪闪,张青谷长势非常好,一派丰收的希望。当记者走进旺家窑村,说明来意后,村民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旺家窑村农作物多为玉米、菜籽和莜麦,
山西右玉“冰雪之旅”暨2022山西右玉冰雪嘉年华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曹军 摄中新网朔州12月21日电 (杨杰英 辛泰)21日,以“畅游四季之旅·共享北京冬奥”为主题的右玉“冰雪之旅”暨2022山西右玉冰雪嘉年华系列活动正式启动。此次活动将冰
新华社太原1月18日电 题:绿的力量——共产党人生态文明的“右玉实践”新华社记者赵东辉、吕梦琦、王菲菲拼版照片:上图为治理前,山西省右玉县随处可见的荒凉沙地(资料照片);下图为生机盎然的山西省右玉县小南山森林公园(2020年7月21日新华社
右玉县位于晋西北边陲,隶属于山西省朔州市。北与西北以古长城为界,与内蒙古的凉城、和林格尔县毗邻,东连大同市左云县,南与山阴县、平鲁区接壤。右玉县四周环山,南高北低,苍头河纵贯南北,东西宽45.7公里,南北长67.7公里,总面积1964平方公
满目葱茏,松涛阵阵,空气沁人心脾,时有野兔穿梭林间。这里是右玉,一切生机勃发。“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5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强调。从过去的荒漠变为今天的绿洲,
右玉,右玉七年前,去和林格尔,途经右玉,在杀虎口有过短暂停留。回程,沿着一条湿漉漉的小径,进了苍头河湿地公园。那天,天蓝得清亮,地湿得沁凉,树绿得滴翠。一直想再见苍头河绿地。绿玉右玉是毛乌素沙漠旁边的一块绿玉。但这“绿”,不是沙漠给的,沙漠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超 王志堂林木绿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不足0.3%提高到如今的56%,这是山西省右玉县创造的生态奇迹。21任县委书记和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把昔日“不毛之地”建成“塞上绿洲”,孕育出宝贵的
民谣“走西口”的西口就在这里。右玉县西北、北方以古长城为界,与内蒙古的凉城和林格尔县毗邻,自古为我国北方要塞,是中原通往蒙古的主要关口和税卡,这里在春秋以前一直为北方少数民族所占领。境内古城堡随处可见,烽火台沿山相望,自然景观也十分壮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