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满目葱茏,松涛阵阵,空气沁人心脾,时有野兔穿梭林间。这里是右玉,一切生机勃发。“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5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强调。从过去的荒漠变为今天的绿洲,...
满目葱茏,松涛阵阵,空气沁人心脾,时有野兔穿梭林间。这里是右玉,一切生机勃发。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5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强调。
从过去的荒漠变为今天的绿洲,老一辈右玉人直言“想都不敢想”,这样的经历算得上是生态奇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右玉人民有了施展拳脚的大好舞台,他们发展农林业,兴建生态旅游项目,走出了一条绿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右玉风光
70年久久为功,小县城美成“天空之镜”
“夏天的绿翡翠,冬天的白玉石”。驱车驶入右玉,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两句旅游口号。当日是“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采访团初到右玉,看到湛蓝的天、洁白的云、起伏绵延的林海,有外地来的年轻记者感叹道:“这不是网上说的‘天空之镜’么!”
“我们右玉美吧!过去可不是这样。”在右玉精神展览馆,大家见到右玉县原政协主席王德功,每有人来,他都会讲讲右玉的历史。
▲王德功讲述右玉历史
76岁的王德功站在低矮的垂盆草丛中,从9岁时第一次跟长辈去县城说起:“进趟城真难了,那风啊,呼呼的,站都站不稳,风迷了眼,鞋也磨破了……”黄沙肆虐的印象,他记了一辈子。
在王德功记忆中,右玉的转机是从种树开始的。“有干部号召种树的时候,老百姓不相信,说这能埋了人的地方怎么可能种活树呢?”王德功说,没想到,一任接一任县委书记,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树还真种成了,右玉人慢慢有了活路。
▲工作中的赵守忠
今年57岁的赵守忠亲眼见证了11任县委书记种树。他是右玉县林业局技术员,在右玉待了37年,很多树种从无到有,生态环境从差到优,从造林规划设计到今天的成果,都经过他的手。“右玉现在有46种树,成活率85%以上。”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接受采访,赵守忠动了情:“过去降水量是400mm以下,现在超过400mm了,这就是环境变好的有利证明。那会儿咋也想不到右玉能变成这样,美丽、舒服、幸福。”
4年承包葱田,贫困户发了“洋财”
▲小香葱种植基地俯瞰图
在右玉县威远镇小香葱种植基地,连片种植的小香葱长势喜人。三五成群的农民穿着雨鞋,蹲在地里用小镰刀割葱,割下一把后把杂草捡出来,把黄尖掐掉,干净整齐地摆进筐子里。
▲刘凯收割香葱
“种葱真不赖,去年纯收入十六七万呢。”刘家窑村54岁的村民刘凯雇了十几人采收香葱,他憨厚地笑着,掰起手指算了一笔账:20亩葱地是免费承包的,种植一次能收割5年,每年5—10月是收割季,一年能长5茬。这葱是出口国外的,公司以每公斤3.8元收购。投资点施肥和除草、收割的人工费用,剩下全是利润。
刘凯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承包葱地前,家里的日子紧巴巴:一家5口人,靠种玉米、土豆,一年下来毛收入才四五万元。尽管省吃俭用过,可俩儿子娶媳妇、女儿上大学还欠下20多万元外债。种香葱几年下来,刘凯把外债全部还清了。说起未来的日子,他一脸憧憬:“打算去县城买套房,按现在这光景,过两年就能实现啦。”
▲挑拣好的小香葱
刘凯合作社所属的公司,是山西右玉县图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引进优质品种在右玉种植,主打的冻干德国小香葱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疫情期间出口销路逆势增长,带动当地群众稳定增收。
“我们公司过去是给康师傅方便面做调料包的。但那些蔬菜用量没多少,价钱也提不上去,对当地农民帮助不大。在换冻干技术时,我就想着找些新路子。”董事长刘军介绍。
“割一公斤葱一块五到两块,干得多挣得多。”常莲是割葱的季节工,今年69岁,这么大年纪去别的地方找不下活,可在葱地靠打零工,她一天能挣100多元。据介绍,小香葱种植基地为200多个像常莲这样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人均月工资3500元。
“这主要还是得益于右玉县70多年坚持不懈造林绿化,创造了一方绿色净土,为发展无公害出口农产品提供了优良生态环境。”刘军土生土长在右玉,如今事业越做越大,他感慨万千。
18年荒山种树,老汉想当“美猴王”
“你心目中的小康生活什么样?”采访团一路走来,经常会问这个问题。问到右玉县李达窑乡马头山村李云生这里,他目光笃定:生活无忧无虑,不愁吃穿,冬天有暖被窝,夏天有乘凉地,幸福指数高。
“小时候我们去上学都得戴风镜,一刮风就是黄沙漫天,什么都看不见,白天还得点着煤油灯照明。”64岁的李云生亲眼见证了右玉从黄沙漫天到绿树如茵的历史,在家乡植树造林阻挡风沙是他从小的梦想。
▲李云生接受采访
18年前的2002年,响应政府号召,李云生毅然放弃每年几十万的生意,拿出多年积蓄,回村承包了马头山一万多亩沙土地,决定在这里植树造林。他想让马头山变成青枝绿叶、金杏飘香的花果山,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
在右玉,种树比养活孩子难。起初种树时,生态环境没有现在好,种活一棵树,起码要补栽6次。当年山上还没有通路,运输出行都是问题。李云生为了保护树苗,住到山上,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凉水。为了把这份“费力不赚钱”的事业干好,李云生经常外出考察,请专家规划造林蓝图。
▲满目苍翠的马头山
“哪有风沙哪里栽,先把风沙锁起来;哪里有空哪里栽,再把窟窿补起来。”这些年来,李云生治理马头山累计投入600多万元,先后栽植落叶松、油松、樟子松3000余亩,柠条4000亩,杏树近1000亩,杨树1000亩,使上百万株树苗在马头山流域7.6平方公里的山沟扎下根。
如今,马头山环境好了,李云生又干起了养殖,每年有30-50万的收入。他计划搞生态旅游,让更多人感受马头山的绿色,“若干年后,等马头山成了花果山,到时候我李云生就是‘美猴王’”。
责编:李悦
来源:山西云媒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