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三门峡:乡村振兴中的交通元素

2022-09-29 19:50:41 933

摘要:尚柏仁 马柯 袁少辉 张国锋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是1957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崛起为新兴工业城市。下辖两市、两县、两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一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面积10496平方公里,...

尚柏仁 马柯 袁少辉 张国锋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是1957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崛起为新兴工业城市。下辖两市、两县、两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一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面积10496平方公里,230万人口。

三门峡地处河南省的西大门,东守中原,西接关中。崤函古道闻名于世,函谷关有“丸泥封关”之称。境内陇海铁路、郑西高铁、连霍高速、郑卢高速、栾卢高速、310国道贯穿东西,浩吉铁路、运三铁路、三淅高速、芮宝高速、渑垣高速、209国道连通南北,是连接豫晋陕三省区域交通枢纽城市。

三门峡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藏66种,其中黄金远景储量1千吨,储量产量均居全国第二;铝钒土储量3.78亿吨,居河南省第三位;煤炭保有储量11亿吨,居河南省第五位。

域内农产品资源种类多,品质好。其中灵宝苹果、大枣,卢氏连翘,仰韶柿饼、坻坞小米等19种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年产优质苹果19亿公斤,是河南省烟叶生产第一大市。

三门峡地貌丰富多彩,有“五山四岭一分川”之称。全市森林覆盖率位居河南省第一位。有国家森林公园4处,省级森林公园6处,是河南省生态旅游的主要城市。中心城区“四面环山三面水”,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园林之谓。每年10月底到第二年3月初,上万只从西伯利亚飞来的大天鹅在这里过冬,三门峡又被命名为“中国大天鹅之乡”。

一、三门峡的交通

“人便于行,货畅其流”,从根本上解决行路难和运输难的问题,是交通运输的基本功能定位和服务特征。服务于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是交通运输工作的根本要求。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建设交通强国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的交通和全国各地一样先后经历了“整体滞后”到“瓶颈制约”,再到“总体缓解”、“基本适应”的发展阶段。尤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全市人民达成了“一条公路,连接的是乡村与城市,打通的却是贫瘠与富足、困顿与希望”的共识。“要致富,先修路”生动体现出广大人民群众最渴望和期盼的诉求。“交通兴,则百业旺”是市场经济下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商家的一致结论。“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而得出的实践真知。“道路是沟通党和人民群众心与心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这是农村脱贫致富后,富裕起来的农民发自内心的呼声。

连霍高速、呼北高速及郑西高铁客运专线等多条国家骨干公路、铁路在三门峡形成“黄金十字架”,为加快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2016年、2017年,连续三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三次对农村公路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深刻阐述了“农村交通为了谁、干什么、怎么干”的重大问题。总书记先后指出:“交通联系千家万户,关系国计民生”“要想富,先修路,不过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在一些贫困地区,修一条溜索,修一段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所有这些话语对交通部门如何“完善布局、互联互通、绿色智能、耐久可靠”的大交通网络体系谋划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十三五”以来,三门峡交通运输事业紧紧围绕建设交通强国,加快中部地区崛起,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落地实施为目标,抢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推动交通运输提质增效,基本建成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架,普通干线公路为主干,农村公路、内河水运为补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有力支撑和引领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期间,三门峡市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16亿元。其中,铁路投资220亿元;高速公路116亿元;干线公路147亿元;农村公路26亿元;场站建设3亿元;水运0.073亿元;干线公路养护工程4.3亿元。基本完善了路网和枢纽布局,提升了运输服务水平,初步建成“内畅外联,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三门峡至山西运城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又打通了一条连接晋西南与豫西北的省际大通道。

截止2019年底,全市公路里程总计10134公里。按公路等级分:其中高速路324.8公里;一级公路78.93公里;二级公路1085.8公里;三级公路909.1公里;四级公路6390.87公里;等外公路1344.5公里。按公路路面分:有铺装路面公路8600.4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2086.2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6514.2公里);简易铺装路面63.7公里;未铺装路面1469.9公里。2020年,全市本年度高速公路完成投资49.0897亿元;干线公路完成投资45.04亿元;农村公路完成投资6亿元。

三淅高速公路建成后,三门峡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二、三门峡交通运输发展对全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巨大作用

“十三五”期间的脱贫攻坚战中,三门峡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贫困村退出必须满足“六通六有”的硬性指标。交通运输部门承担了“六通”中的“两通”,即通硬化路和通班车。2019年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又提出“百县通村入组工程’和“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三门峡市交通运输局在缺乏相关政策及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开阔思路,积极融资,不等不靠,克服各种困难于2016年修建67个贫困村通村公路169公里;于2017年修建70个贫困村通村公路140公里;于2018年修建26个贫困村通村公路126公里;2019年又完成百县通村入组工程511个,修建贫困村通村公路526公里,20户以上的自然村道路硬化率达到90%以上,较好地处理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充分、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209国道与并行的三淅高速公路合奏出交通建设的雄壮乐章 。

(一)道路建设。在整个“十三五”期间,三门峡地域的乡村道路建设成绩斐然。

1.路网的建设从过去的不足5000公里到2020年底的8268公里。

2.农村公路铺装率由“十三五”的69%提升至如今的95%,基本上达到了乡乡通三级路(路面净宽在6.5米以上),村村通四级路(净宽4.5米以上),基本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出行的要求。

3.四好农村公路(建好、管好、养好、营运好)建设长足进步。目前全市有100公里的省级示范路,200公里的市级示范路,投资700余万元建成了70个农村公路文化驿站(有广场、厕所、停车场、休息和观赏处),建成3个高标准的农村公路中心养护站,每个乡镇都有了农村公路管养站,今年还要建成20公里的省级美丽公路示范路。

4.安全防护建设(钢护栏、防护墩、标志标牌)从“十三五”起有了突破性进展。

山路弯弯村村通。图为灵宝市朱阳镇通村公路

(二)道路运输。路桥是出行的基础,车船是出行的工具。

近年来,三门峡市按照省交通运输厅统一安排部署,大力推进“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截止2020年底,全市66个乡(镇)1361个建制村已全部通客车,通车率已达100%,其中班线连接的行政村795个,占比58.4%;公交化运营连接的行政村492个,占比36.2%;公交车连接的行政村74个,占比5.4%。各县(市、区)加大财政资金补助力度,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各县(市、区)在建制村2公里范围内合理设置候车厅286个,停靠站牌1273个,建造乡镇综合服务平台18个。极大满足了农民群众方便、快捷、安全的出行需求,使群众通行难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三)海事航运。

三门峡属于内河非水网地区,境内有黄河和洛河,其中黄河流径220公里;有黄河小浪底库区、三门峡库区、洛河上的故县水库以及窄口水库等重点库区。黄河流域为季节性通航,水上运输均无长航运输,主要为对河两岸摆渡运输和水上旅游。航道为自然河道,在库区蓄水期间可以部分地段通航。为了大河、库区两岸群众的生产、生活、赶集和物资交流,多年来海事部门监督县(市、区)、乡人民政府在辖区内共设置渡口、码头19处,其中旅游码头4个。全市共有营运船舶19艘,培训等级船员206人,每年水上客运周转在11.64万人次—29.896万人次,运转里程80.91万公里—457.26万公里不等,不仅完善了路网的毛细血管,而且打通了人民群众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四)邮政快递。

作为大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邮政业是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是服务生产生活、促进消费升级、畅通经济循环的现代化先导性产业,邮件快件的及时送达正是交通货畅其流的生动写照。三门峡市目前共有邮政分公司6家,下辖邮政普遍服务营业场所84个,所有建制村实现直接通邮。全市共有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27个,设立分支机构258个,备案快递末端网点285个,覆盖“四通一达”、顺丰、德邦、京东等15个主要快递品牌。2020年,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完成10.34亿元,首次突破10亿大关,同比增长59.12%,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其中,快递企业业务量完成3258.61万件,同比增长72.79%,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十三五”期间,邮政市场主体数量增加了3倍,邮政业务总量增长4.2倍,快递业务量增长13.4倍,远超同期国民经济增速,在服务民生需求、畅通经济循环、促进消费升级、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是扛牢政治责任。邮政公司实现了党报党刊100%当日见报,机要通信连续33年质量全红,发挥了传播党中央声音、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和保护国家秘密载体的重要作用。

二是保障民生需求。邮政公司实现了建制村全部通邮,快递服务覆盖90%以上的乡镇,并延伸至20%的行政村,充分保障了居民生产、生活用邮需求,尤其是农村及偏远地区的民生需求;

三是畅通经济循环。“两进一出”(快递进村、快递进厂、快递出海)工程补齐邮政服务农村、服务生产、服务国际方面的短板,助力打通双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在疫情防控中,邮政快递驰援武汉,冒疫奔忙,充分保障防疫物资运输和人民生活需求,在打通经济社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上起到了“先行官”的作用。

四是促进消费升级。随着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邮政业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深度,延伸仓储、冷链、电商等产业链条,为网络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带动了居民消费升级,“快递+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兴模式不断创造消费高峰,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动能。

五是服务国家战略。“快递+电商+扶贫”模式,既打通了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也打通了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保障农民用邮权益的同时,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为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农民群众对交通运输发展的真情实感

2018年夏天到秋天,作者和三门峡市交通执法处的同志跑遍了灵宝市、卢氏县几乎所有的省道、县乡道和村道;2019年下半年我们查看了渑池、义马境内的所有道路;2020年疫情之后,又先后走完了陕州区、湖滨区所有乡镇。我们一边检查,一边记录,一边倾听人民群众的反映。整体路网、路况、覆盖面、质量标准、人民群众的好评,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从居住在深山区一辈子从事农耕生产不苟言谈的农民们到刚刚上任的村组干部;从党政机关下去的驻村干部到常年坚守在乡村一线的第一书记;从长期从事交通运输的专业户到千里返乡的农民工。谈及交通给带来的福祉,他们无不交口称赞。他们由衷地感谢党和政府的村村通政策,发自内心地拥护党的惠民措施。

路,让农民们结束了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地域经济,进入大社会、大生产,逐步了解、适应并融入市场大经济。

路,让乡民们走出大山,认识了另一个缤彩的大千世界。

路,让人们走出小圈子,让人们与外界沟通、交流。同时带回了信息和五颜六色的物品,改变了农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

路,让人们致富,同时丰富了人们的需要和追求,让农民们过上美满的幸福生活。

路,让人们认识到自己局限的同时又认识到自己具备的强大的生命力及价值。在改革开放初期被卷入开放的、分工的社会化体系后,又渐渐地有了自我定力和奋斗方向,提升了他们,使他们快速适应形势并成为社会发展、进步、创新的有生力量。

宽阔平整、通畅整洁农村公路为群众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图为渑池县X104杨刘线。

(一)推动区域民生“大发展”

1、改变区域交通落后面貌,促进百姓增收。“公路通了,城乡近了;脑筋活了,门路广了;收入多了,面貌变了”,这是广大百姓的切身感受。单就“村村通”工程来说,不仅使广大农村告别了“进不去、出不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而且“村村通”工程也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孵化器”,拉动了消费。摩托车、三轮车、机动车拥有量不断增加,交通业为促进内循环做出了贡献。

杨中良是陕州区一个自然村的村民组长。为便于村民种地和出行,为打通本组与村部的1.4公里村道,他三番五次地奔走在乡里和区交通局。农闲时节提前组织村民义务平整路基,村民们也自发地、无条件地砍掉自家生长多年的树木、无代价让出承包地。组里经济困难,为解决好前期费用,他不顾近60岁的年纪,大热天放下农活外出务工挣钱,并将打工收入全部用于修路。他说:村民们尝够了不通路的苦头,不能再眼睁睁地看着成熟的水果坏在家里,不能再让好好的蔬菜运不走卖不出去……

花马村位于卢氏县潘河乡西北部,紧靠冠云山风景区,是河南省深度贫困村。全村总面积29.4平方公里,辖5个居民组,97户250人,耕地628亩,林地25600亩,2020年底是三门峡市最后退出贫困的五个行政村之一。

贫穷落后的花马村民房

传说光武帝刘秀经过此地,以雌雄花马遗留给当地百姓而取名花马村。这里天蓝水清,物产丰富。春天满山遍野的连翘花,秋天红彤彤的柿子以及农家小院里挂满的柿饼,冬天雪后的宁静已是摄影家们采风的乐园。村里有中蜂养殖合作社、卢氏鸡养殖场、农民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种植养殖农场、超市、农家乐……

旧貌换新颜的花马村民居

是路,让山村与山外的世界连成了一片,是路畅通了村子发展、村民致富的路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还是一个不通路的贫困村。村落被重重深山围困着,群众出行极其困难。村里人生病住院、妇女生孩子难产,村民只能用担架抬着人出山,由于路远难走最多时由十几人轮换着抬。家里喂养的猪羊出栏,也只能被人赶着或五花大绑地捆住四蹄抬着去乡里出售。身居大山深处的人们,祖祖辈辈受尽了不通公路的折磨。

2007年,卢氏“7·30”大水后,作者在潘河乡任路道抢险保通队长期间曾翻山越岭、涉水钻洞、攀岩折藤地从乡政府步行一整天到过花马村,深深地体会了这里的路之艰、行之难、民之苦。

那时候,村民们告诉我:在修路上要感激两个人。一是张世军,1967年左右他在潘河公社主政时借钱开山凿石,第一个为村里打通了出山路。另一个是杜书记,他在任上曾下死命令让交通部门把砂石路拓宽并铺上了柏油。2007年7月29日的那场大雨又彻底毁掉了花马村通向外界唯一的出村通道。2010年县交通局重新规划路线投资给村民打了水泥路。

卢氏潘河乡农村公路新貌

花马村交通的彻底改观并惠及村民则得益于党的扶贫政策。驻村第一书记曾对媒体说:道路改善之前,别说去乡里上县城,从村部到最近的一个居民组要翻过一架山,走上一个半小时。即使开车,同样也需要绕路跑一个半小时。村委会主任说:村里一度有30多个光棍汉。2019年加宽了路面,提升了档次,实现了组组通和部分户户通。2021年4月8日我们再一次到花马采访时,74岁的卢邦路反复说:党的政策真好,党的政策真好。

感谢党,感谢习主席。

2、改变区域城乡面貌,促进乡风文明。这些年来,乡村振兴中人民群众最满意的事情就是道路问题。路网四通八达,连接千乡万村。人们出行方便,农副产品流通顺畅,房前屋后、名人故居、庙宇文物、田间地头、景区名胜均可通达。交通拉近了区域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乡村之间的时空距离,人们交流日益频繁,现代、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也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在陕州区一个深度贫困山村,作者曾采访过一对70余岁的夫妇。他们告诉我:不通路,让人最难受的并不是贫穷,而是孤独,是常年不能与外出打工的子女及孙辈们团聚、来往和说话。路通后,我们能带着山货和自己种出来的东西到城里去看他们,过年过节他们也方便回家团聚、走亲戚。自打路通后,邻里关系也好了,遇事大家开始相互帮衬,人情味有了,亲情也浓了,从内心里要感谢这条路。

正在湖滨区磁钟乡赵家后村“村村通”候车点等候乘车的群众。

2021年春节,作者曾与家在渑池县北坻坞村的实业家杜苏民先生有过一次深谈。他说:农村发展很快,但农村面临的问题也不少。尤其是土地的非农化、非粮化,这一现象在偏远的山区更为严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种地不合算是一个方面,交通不便是另一个因素。他还讲:一旦交通便捷了,农村的荒凉,土地的撂荒也就成为乡村发展的一个潜力和机遇。这些年,在涉农的新政中,真正落地到村里的少,走了形式的不少。但修桥补路却是实实在在的事。路拉近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让人们得到了好处,也让深山区的人们看到了希望。交通的发达突破了乡村发展的瓶颈,让下一步的乡村振兴成为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脱贫致富缩短了人们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距离。而交通道路的畅通,则是点亮农村老百姓致富的心灯。路通后,乡村的面貌变了,城乡交流多了,信息沟通频繁,城乡互动加速,乡风文明在提升。

3、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区域交通条件好了,人们交流密了,消息也就灵通了,老百姓的升学、就医、务工、经商、跑运输等等也方便快捷了。拉近了城乡距离,缩短了空间距离,提升了运输能力。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内容的充实,生活条件的改善,进而推动区域城市、城乡协调发展,改变了区域城乡二元结构,缩小了区域城市、城乡差距,维护了区域内社会的和谐,真正成了人民群众的致富路、幸福路。

在豫西农村,农民仅仅依靠经营自家承包的土地是难以致富的。新兴的产业可以改变不少脱贫户再返贫,可以保证他们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并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段内,农民的出路依然是进城打工,外出挣钱。即便城镇化率增加到相当好的比例,农村依旧会有大量的人员存在,一家一户的格局也会长期保留。那时,一半以上的农民们还要在乡村居住,还要频繁地往返于乡村。村落是中国社会特有的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个别偏远、自然条件恶劣、不宜居住生存的村庄需要合并、拆除、搬迁,但大部分村落还会长期地延续下来。因此,建好农村道路的意义依旧十分重大。路通了,出入快捷了,城乡的空间缩短了,这对城市和乡村是一种双赢。这个桥梁纽带结实了,城乡往返自由度高,农村的土地不被撂荒,城市的用工不会短缺,农民的收入就不会减少。如果能把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好,乡村特色建设好,不但农民幸福,市民有休闲去处,农村也就能继续成为整个社会的稳定器和蓄水池。

城中村和城郊村是一个特殊的区位,城市公交延伸不到,长途班车不愿顾及,在交通中常常会出现灯下黑。为了解决这类群众的交通出行问题,改变他们的行路难、乘车难,让他们和居民一样享受到城市改革和发展的红利。近年来,三门峡大力发展出租车和公共交通,扩大公交覆盖面。就三门峡市区的公共交通,十三五期间共投资近2亿余元,购买更新公交车辆241台,新增线路8条,优化调整线路9条,新增出租车300余台,实现了陕州与市区的互通,三门峡与山西平陆公交的对开。公交线路延伸,城乡互通,出租车全覆盖,有效地提升了城中村、城郊村人民群众的出行快捷和生活质量。

渑池县南村乡西山底村,365户人家1044口人,该村距县城79公里,距乡政府26公里。是2020年渑池县最后退出贫困的两个行政村之一。这里有生长着3700年的古柏树,有黛嵋娘娘庙,每年农历3月15日有传统的庙会。村里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院落。有风景秀丽的黛嵋山,周边有驰名中外的阳壶古道,村落脚下便是举世闻名的黄河小浪底库区。过去交通的不便人们不得不外出,常年住在村里的仅有200人左右。现任南村乡党委书记何蔚告诉我们:几十年来由于交通原因,这么好的资源优势始终没有被利用,村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封闭的环境里,长期被贫困所困扰,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

2020年9月,渑池县南村乡通往至西山底村(X200下关底——三洛界)公路建成通车,彻底解决了多年来困扰西山底村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2017年12月,山底村被确定为省级深度贫困村。2018年9月渑池县交通执法所所长梁小卫包扶该村。他和南村乡的张华国副乡长一道心系乡村,以民为本,四处奔走鼓呼,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地协调有关方面,市、县交通部门共同努力,争取到省厅补助440万元,累计投资850万元,在2005年的路基上打造出了12.5公里5米宽的高标准沥青混凝土道路。投资110万元修建成了4.8公里户户通村水泥路。路畅了,车通了,穷山村变了模样。村民们动情地说:这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连心路”,要在过去我们想都不敢想。2020年年底投资20万建成的油坊榨出了7.95吨的优质花生油,不仅消化了周边群众花生的出路,村里2300亩优质花椒也走出了山村、走向了市场。而今,村民富裕了,集体经济收入也首次突破10万元。

三门峡火车站至陕州地坑院旅游专线

(二)推动区域物流“大发展”

物流业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有机结合的活动的集合。是与交通运输业关联最为密切的行业,交通运输又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交通运输业与工业、农业以及旅游服务等行业的不断融合相辅相成产生了双赢、共赢、多赢的合力作用。一位分管交通多年的资深人士告诉作者:这些年来,交通业发展带动了旅游、物流等相关行业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交通领域的成就也给各级政府官员争足了面子。而今,在农村因路不通而让农副产品滞销的现象早已成为历史,村民因路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更引人注目的变化则是年轻人在外出快捷、返乡便利的同时又给城乡之间带来了大量的全方位信息方面的交流和沟通。

近年来,三门峡以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为目标,在合理规划布局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等方式,建设和发展区域性大型物流园区和具有多种功能的专业批发市场,重点培育区域性物流中心,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在物流园区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以便于重点发展为区域大宗产品服务的农产品、煤炭、焦炭、铝镁、建材等行业物流中心。大力发展完善生产型服务业,增强物流仓储、配送、集散、加工、检验和信息服务等功能。通过共同协商规划,整合各城市物流资源,确定各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合理分工与合作。三门峡市加快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逐步打破区划分割,建设临汾、运城、风陵渡、三门峡、灵宝、华山、渭南等7个物流节点和一批现代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和大型配送中心,将可使物流成本下降到占GDP20%左右的合理水平。

(三)推动区域旅游“大发展”

旅游六大要素的构成:吃、住、行、玩、购、娱,而“行”是进行旅游活动的关键。没有高效、便利、快捷、舒适的交通,旅游活动将无法正常进行。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交通同样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先导。没有交通的支持,旅游业将困难难重重。旅游市场的开发离不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的发展必须完善交通服务环境,旅游市场的管理需要交通的大力支持。交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区域旅游圈子进一步完善、旅游线路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进一步创新、旅游服务进一步提升、旅游效果进一步优化,从而推动这一区域旅游事业的“大发展”。

保护生态、保护文物和古树,路与自然山水融合渐渐已成为筑路人的共识。前年,笔者在卢氏县南部山区209国道旁去探访一棵保护完好的500余年树龄黄连树时,围观群众多次称赞这棵树木能够保存下来,得益于时任三门峡市公路局局长的郭力军。群众告诉我们,当时的道路设计是要把这棵树除掉的,村民反映到郭力军那里后,他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赶赴现场,最后拍板调整了线路,保存下了这棵名贵的古稀树种。在渑池县城新区的一条大道上,两棵300余年的古槐树同样被保存下来,并围栏在路的中央,来往车辆及游人并没有为此感到碍事或去抱怨,而是对交通人的筑路理念及行为赞誉有加。

(四)推动区域协作“大发展”

随着经济往来、人们交往的逐渐频繁,常常在治安方面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交通网络的发达便捷,确保了公检法司等部门的统一指挥、快速出击、密切协作、群防群治,使区域内编织的治安综合防控网络越来越密、越来越大、越来越厚,有效地防范和查处违法犯罪的发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同时又给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合作提供了机会和可能。近年来,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的三门峡市、运城市、临汾市、渭南市,交通运输也好,区域经济也好,农产品特色博览展销也好,社会治安协作也好,书法、绘画、摄影、笔会、文化研讨也好,黄河保护修复也好,其深度合作已成为共识。

四、制约和影响乡村振兴的交通问题

乡村的发展,交通的元素不言而喻,尤其在农村道路的建设上,人们充分地享受到了“通路”带来的好处。多年来的调研和总结,发展和实践,也让我们看到了制约和影响乡村振兴的诸多问题,尤其是乡村道路方面的短板:

1、设计上的原因:不少人认为县乡道上重车少,流量小,不需要过高的标准,对车流量及超载现象估计不足、标准不高,甚至随意变更方案,降低要求。

2、在征地拆迁、项目招投标方面难以操作。由于农村公路在用地指标、拆迁方面没有明确的政策和专门费用,很多时候只能“顺老路”“借原有的旧路”基础走,路两边的土地无法确权,与老百姓之间纠纷较多。政策瓶颈制约,超50万元的建设就要招投标,而政策则是先建后补,不少招投标只能违规进行。生态保护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个别地方人为破坏生态毁掉古树的现象时有发生。

3、资金不足,市、县、乡配套资金跟不上。基层政府财政的紧张,加上不少官员认为修桥补路是上级政府的面子和交通部门的事等偏见,因此在本级财政预算安排上缺乏必要的经费和义工投入,甚至还挤占、挪用修路款,导致施工方也时常人为降低道路等级,道路修成后又因资金问题无法正常去养护。经费不足、地方配套资金严重缺位,施工方偷工减料,道路质量不达标的问题常常发生。有的地方为赶工期在寒冬腊月季节修路,(质量难保)有的因计划下达晚,不得不加班赶点修,个别地方还造成政府及乡村债务加剧。

三门峡地域属山陵重丘地区,2020年省里的补助标准是:二级路一公里补助80万元;三级路一公里补助80万元;四级路一公里补助35万元。而实际上二级路一公里需要140万元—160万元;三级路一公里需要120万元—140万元;四级路一公里需要100-120万元。而市级财政二级路一公里应补30万元;三级路一公里应补20万元;四级路一公里应补10万元,所有这些规定难以落到实处。其余的欠缺费用应由县级财政补贴的资金要求基本上落实不了。

提起这些,不少交通人叹息:修路和养护并重的理念在一些地方只是一种奢望。谁都清楚养护好路况,道路的寿命能多维持几年,养护不好道路坏的快这个道理。但事实是道路一旦损毁后只能被动地应付性地低等次的修修补补。长此以往,县乡路尤其是村道则陷入“修了坏,坏了修,年年补,年年修”的恶性循环。为此,多年来交通人不少背黑锅,常常忍受着委屈,承载着舆论的讥讽和民众的骂声。

4、建设与养护,筹融资渠道狭窄,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省里虽有条例,县级人民政府是主体,但伸缩性较大,执行起来困难。由于路产产权不清,县级政府的财力与责任不匹配,偿还能力弱,银行所要的担保资质不具备,很多方案流于形式。

5、施工队伍资质不够。由于是县乡道利润小,对大的施工企业缺乏吸引力,为了完成任务或赶工期只好降低标准。一方面个别施工方常常是临时拉起的队伍,没有国家认可的资质及正规的技术力量;另一方面主管部门疏于或不屑去管理,加之乡村邻里又碍于面子不愿监督,导致监管流于形式。部分县级农村公路管理部门经费欠缺,为了养活自己的职工,又不得不违规充当“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于一身的多重角色。

6、一些乡村路仅仅能保证通行运力,而在绿化、美化、亮化、公路文化建设方面跟不上,不能让人们享受到“爽心悦目”的视宴。路肩、排水沟,安保等配套设施难以配套、不到位,加上养护跟不上(一是无人,二是无经费),抗风险能力弱,容易被水冲或滑坡破损,交通事故有所增加。至于智慧交通、大数据管理、公路信息平台建设,以目前的现状还难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大气防污染治理、安全监控还跟不上,有些县所、乡站公路人员发工资都困难,很多道路只是勉强保证通行能力。管护人员、技术、装备远达不到要求。

7、建设中的沙、石、水泥等基础材料把关不严,用料不足,养护跟不上或者根本就没有人养护。另外,由于土地包产到户,农户耕地被占后集体调剂的机动地少,或者受宅基地审批权限的影响,一些路只能拐弯、绕道或变窄。一些修成的路,不仅影响美观,还影响到通行。

8、技术标准不符合实际。国家只有一个技术标准。由于修建难度大,费用高,车流量少,地方政府不太积极。职能部门在设计、施工时又常常把标准降低,这种标准与现实要求的不匹配和差异,导致在完工验收时困难重重,难以过关。

9、为追求达标、评比,个别乡道、村道使用率低,浪费。扶贫初期,有的乡镇先为村里修路,投入很多,后来村庄整体搬迁,道路荒废。有的掺杂人为因素干扰,领导包村,权力部门包扶,上级部门包扶,同一条路反复修。有的为了迎检、达标,不惜代价,打造样本路、生态路、亮化路、文化路、旅游路、五彩路,群众说:路是用来行走的,不是用来看的,好看不好用,典型的形式主义。

10、政出多门,重复修路,资源配置不平衡。交通、扶贫、土地整理、标准化农田建设、烟草、企业、矿区、风力发电、林业、扶贫单位等部门都有修路任务和资金(因为修路立竿见影,见效快,易出政绩)。

11、农村道路村村通班车的可持续性令人担心。由于乡村分散的自然属性,村落的空壳,乡村人口外出增多,留守人员有限等现状存在。乡村人员的密集流动多集中在重大节日、年关、集市、周末、学生开学放学、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等特殊日子,而平时乘车的人员有限。现今经营班车业主的主体绝大多数是个体和私营者,受效益和利润的驱使,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会大打折扣。虽然国家在购车、油补、线路审批上有所优惠,但如何让经营者有利可赚、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如何按时按点发车、如何处理好高峰时段和平时人员流动稀少的矛盾,仍然是需要认真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有着六年驻村经历的交通干部李小平告诉作者:精准扶贫也好,美丽乡村建设也好,交通部门的贡献,乡村道路的全方位覆盖早已得到了人民群众以及社会的认可。在乡村,尤其是偏远的乡村,农村道路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作为业内人士,他认为:农村道路唯一的遗憾就是在下一步的建设中尽可能规范些。

一是施工质量规范些。由于县乡路的体量小,大的施工单位不愿意参与,大型机械进不去,中标的多为本地的施工队,他们的经验、技术力量、资金垫付数额有限,只能在主道上下功夫,在路基、护坡、路肩、会车道等方面考虑不周,常常“趁水和泥”,多顺原有的砂石路走,顾不上美观。

二是协调力量不足。各村之间、户与户之间不平衡,不统一,标准各异,易引起纠纷。

三是同一条路重复修、返复修;由窄加宽、由短加长、去把坏的路段维修好的现象不少,而统筹考虑的不多。

四是安全系数低。

五是施工方与村、组、农户间沟通不够。李小平说:群众没有反对修路的,但很多人认为对修路不知情。干部们也很委屈:不是不告诉你,而是找不到你。群众却说:干部有私心有意回避他们。他认为这种现象主要是干部和群众间误会的成分多。他发现,平时农村人少,有人过年都未必回去。但每年的清明节,外出的乡民都要回去上坟。他建议这个时段也是村里议事、沟通的一个好时机。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多:有政策方面的缺陷,也有操作层面的不足;有县乡政府财力困难的短板,也有干部急功近利、形式主义造成的后果;有技术标准方面的过于宏观,也有交通筑路人结合实际方法的死板。

五、几点建议

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指出: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有序实施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继续通过中央车购税补助地方资金、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券等渠道,按规定支持农村道路发展。继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全面实施路长制。开展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创建工作。加强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落实管养主体责任。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

作为交通运输部门,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的问题并不突出。而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

1、牢固树立交通和运输要立足于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乡村振兴服务、为经济服务的大局意识。

2、道路维护,尤其是乡村村道的维护经费应列入预算。

3、乘车人少,不及时,空车率高,车主严重亏本。如果不能给车主进行补助,村村通班车是难以持续的。

4、乡村物流业、快递业潜力巨大,但需要政策扶持和制度保障。

5、农村购买车辆在质量上一定要把好关,检测、报废、驾驶员驾照、从业资格认证工作要跟得上,不能滞后,更不能让城市中的淘汰的车辆流向农村。

6、传统村落、产业集聚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旅游景点的道路建设同样要跟得上。

7、网约车、顺风车、滴滴车、出租车在乡村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城市公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向乡村延伸。

8、交通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和建设者,绝不是旁观者。同时,要注重交通事业中的文化建设,要给路、桥、渡、涵洞注入文化元素。在西方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平均在6—8%之间……因此要凝聚社会力量,办好大交通。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是交通运输工作的任务。

采访结束时,从事农村公路工作半辈子的资深公路人、三门峡市农村公路处处长助理邵彦锋在谈到乡村公路的出路时告诉我们:一是在省级层面上要产、学、研结合,应建立一套贴近农村公路实际的可行标准,要认真研究农村公路的现状和需求,提出适合农村发展的公路目标。二是投入要实,要把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三是要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提高农村公路的装备。四是要聚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改交通、水利、林业、扶贫、农业、土地、烟草、电力等部门的九龙治水为一体,汇百家为一家。在体制、机制上改革,尽可能地让责权利一体,提高修路者的积极性,用制度和工程实际说话,并进行公平、公正的奖励。从根本上解决标准与实际的不一致,把廉政的风险点降到最低,用制度约束人,不要让干事的人在“出事、回查、追查”上、在法律面前提心吊胆,艰难度日。五是保障基层公务人员的基本待遇,改变他们在“行政上上升空间小、在职称评定上受名额限制、在职级并行上受人为侵占、在流动上受阶层固化影响”的局面。“未来希望才是人们奋斗的动力”,一定要让常年默默无闻地奋斗在筑路一线的人看到前途、出路和希望……

后 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对农村的公路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公路建设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如何做好农村公路建设助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近日交通运输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侧重于更好服务和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印发了《农村公路中长期发展纲要》。《纲要》提出:乡村振兴、交通先行。要求农村公路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提高服务效率、拓展服务功能,构建城乡联通的交通网络,营造安全宜人的出行环境。

《纲要》系统绘制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农村公路发展蓝图,着力补齐发展短板,提高农村公路服务能力、服务品质和服务效率,实现交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着力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护水平和客货运输效率。着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推动农村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营造安全宜人、美丽绿色的农村交通环境。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制度。全面提高农村公路的管养能力和水平,推动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着力拓展服务功能。加强与农业产业、自然生态、文化旅游、城乡布局等融合发展。

这些政策的出台,既为农村公路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又化解了诸多制约瓶颈;既提出了要求,又解答了长期困扰着交通人心中的疑惑;即为交通公路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指明了方向,又提出了工作思路和方法。

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为到本世纪中叶农村公路的通村达组、连通城乡,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园区等融合发展,“人便于行、货畅其流”愿望的现实扫平了障碍,铺平了道路。

自古以来,三门峡地区就有筑桥铺路的历史和传统。崤函古道、虞盐古道、阳壶古道穿插境内;公元50年,东汉桓帝和平元年黄河古栈道上漕运的石刻至今犹存;春秋战国时就开通的茅津古渡还被人们所使用;唐朝大将丘行恭76丈长的太阳浮桥给人们留下的记载;1905年动工,1953年建成的陇海铁路,1986年7月28日架成的450米长的当年中国第一铁索桥——渑池白浪浮桥,1988年9月30日陇海铁路西段气化铁路的通车典礼,1993年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的贯通,2009年12月郑西客运专线的铺成,2014年江苏连云港到新疆霍尔果斯口岸高速公路的全面建成……千年古虢崤函地,交通诗史大文章,所有这些都给三门峡人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将继续激励着勤劳勇敢的三门峡交通人在新的历史阶段创造出新的辉煌。

编辑:王万红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